2024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131周年的特别日子里,成飞和沈飞不约而同地完成了某新型号战机的首飞。从目前网络上公开的视频和图片资料来看,成飞战机的信息相对较为清晰,而沈飞的资料虽然有限,但通过推测也能得出一些线索。以下内容均是基于全网公开信息的个人分析与推测,绝无涉及任何涉密内容。请大家理性讨论,不要妄图通过我获取50万元奖励。
我们先从气动布局说起。高清图片清晰地展示出,这款战机采用的是无尾双三角飞翼式布局。这种布局在隐身性能和升力系数方面表现卓越,不过相对而言,机动性能会有所欠缺,因此常被应用于具备一定空战能力的战斗轰炸机或者轰炸机上。从图片中,我们还能留意到一些细节。为了有效解决慢速低空飞行时的稳定性问题,其翼尖副翼能够抬起,如此一来,便能兼顾部分垂直尾翼的功能。这一设计,或许是借鉴了美军 B2 战略轰炸机在起降阶段坠毁的经验教训。另外,通过战机宽阔的机头部分,我们大家可以推测出它采用的是并联双座布局,而非常见的串联双座布局。这种并联双座布局,在战斗轰炸机中较为常见。
其次,我们来分析该战机的尺寸与重量。从相关视频资料可知,成飞这款新战机的长度与歼 20B 相近,大约为 22 米。而在宽度方面,歼 20 的宽度约为 12.88 米,与之相比,新战机的宽度约20 米,近乎是歼 20 的两倍。再看重量,歼 20 的最大起飞重量约为 37 吨,从图片中我们能观察到后两部主起落架均为双轮设计。基于这一些信息推测,这款新战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大概在 45 - 50 吨。在相似机型方面,美军的 F111、苏 34 以及苏 24 与该新战机有一定相似之处。由此进一步推测,这款新战机的航程约为 4000 - 5000 公里,作战半径约在 1500 - 2000 公里。
再者,从动力系统来看。通过清晰的图片能发现,该战机设有机腹两个进气口以及机背一个进气口,据此推测应配备了三台发动机。毕竟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不太也许会出现一个进气口为两台发动机供应进气的情况,因为这样会导致两台发动机争抢空气,影响性能。关于这三台发动机的布局,存在两种可能情况。其一,三台发动机均采用与歼 - 20 同款的 WS - 15 发动机。这种配置不难理解,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与资源,通过增加一台发动机,能够有效保障飞机的载弹量与超音速巡航性能。其二,有很大的可能是两台 WS - 15 发动机搭配一台超然冲压发动机。若真是如此,新战机将具备极为强大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不过,一台冲压发动机搭配两台涡扇发动机的这种组合,在技术层面是否可行,仍有待进一步论证。
此外,该飞机的腹部进气道并未采用中国空军其他机型常用的 DSI 进气道,而是选择了类似 F-22 战机所采用的加莱特进气道。DSI 进气道具备重量轻、成本低的优势,在压缩空气性能方面表现出色,隐身能力也较为突出,因此大范围的应用于以制空作战为主的战斗机上,如歼 - 10C、歼 - 35 以及歼 - 20。与之相比,加莱特进气道虽然结构较为复杂,重量较大,但其在超音速飞行时的性能表现十分强劲。
综合各方面信息推测,成飞这款新战机定位为一款具备一定远程空战能力的战斗轰炸机。其在技术层面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采用双座有人驾驶布局,能够很好的满足复杂任务环境下的人员协作需求;具备高超音速飞行能力,可大幅度的提高作战响应速度与突防效率;拥有高隐身性能,能够大大降低被敌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增强战场生存能力;同时,具备高载弹量,可携带更多弹药执行多样化作战任务。此外,从发展的新趋势来看,该战机后续有可能具备无人操作模式,进一步拓展其作战应用场景与任务灵活性。
由于市场上公开的图片清晰度实在有限,尽管歼 16 与之伴飞,但因二者未同框,故而难以直观比较大小。就现有的资料分析,成飞这款新型飞机属于双发、无尾翼且无垂尾的翼身融合布局战斗轰炸机。从其展现出的技术特点来看,带有显著的歼 35 技术特点。据此推测,它的技术特点或许与成飞其他战轰机型相近,具备高隐身性与高载弹量的特性。不过,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方面,包括飞机的体积等,相比成飞的新型战轰,可能会小一个级别。基于这些特征,它非常有可能是专为海军设计,旨在满足后续上舰的需求。
目前,中国空军在对地和对海攻击任务中,主要依赖歼轰 - 7 “飞豹”、歼 - 16 以及轰 - 6 等机型。虽然歼 - 10、歼 - 11 和歼 - 20 均属于多用途战机,能够承担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但中国面临的区域安全形势呈现两极分化态势。美国、日本和韩国都拥有强大的现代化武装力量,并且装备了大量的 F - 35 隐身战斗机。而其他几个国家中,除俄罗斯和印度军事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外,中国的二三线部队应对它们便已足够。
如此一来,未来若在中国南方涉及主权统一的战事爆发,中国空军战斗机将面临极大的制空压力。此外,美日韩所设军事基地,除韩国的军事基地外,日本的军事基地距离中国沿海省份约 1000 公里,关岛距离中国则约 3000 公里。所以,当中国空军无法有效压制美日联军的空中力量时,贸然出动歼轰 - 7、歼 - 16 和轰 - 6 执行任务,风险极高,极易遭受敌方隐身战机的伏击,进而导致巨大损失。
上文提及,在某些作战场景下,战斗轰炸机需在未夺得制空权时便投入战斗。回顾历史,战斗轰炸机与轰炸机的发展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技术流派。其一,是以 B52、图 95 为代表的高空低速类型;其二,是图 160 这类高空高速机型;其三,像 B1、F111、苏 24 以及图 22M,属于低空高速流派;其四,隐身低速的则有 B2、B21。
目前,中型高空高速隐身战斗轰炸机领域尚属空白,而成飞与沈飞研发的新型隐身战斗轰炸机开创了这一先河。这种新型战轰在战斗机的掩护下,能够迅速对敌方的舰艇、机场、雷达站、导弹与无人机发射阵地、指挥中心以及弹药库等关键目标实施打击,助力制空战斗机夺取制空权。因此,其作战半径只需略长于歼 20 等重型空优战机,无需过长航程。新型歼轰机的诞生意义重大,它能在制空权未确立的情况下,针对敌方地面与海上目标展开攻击。如此一来,歼 - 35 和歼 - 20 便可专注于夺取制空权,实现作战任务的优化分配,从而提升整体作战效能。
战争一旦爆发,必定呈现出立体多维度的打击态势,电子战也会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这种复杂的电子环境下,一些常见的低成本无人机可能会因受到干扰而无法正常使用。
新歼轰机在作战体系中,主要与歼 20 协同作战,扮演 “踹门者” 的关键角色。它会与歼 20 一同起飞,协助歼 20 迅速清除敌方已升空的战斗机。此外,当歼 20 等战机面临远程空空导弹携带量不足的情况时,新歼轰机还能作为空中武器库使用。
在战争初期,弹道导弹、无人机以及巡航导弹具有一定的作战效能,但它们的压制能力相对有限。而且,敌方在战争打响后必然会采取各种防御措施,这将导致这些武器的攻击成功率一下子就下降。与之相比,新歼轰机的压制能力极为出色。它能够对战场进行持续巡视,一经发现目标,可立即反复展开攻击。毕竟,相较于导弹和无人机,飞机投掷炸弹的成本要低得多,这使得新歼轰机在作战中具备更高的性价比和作战灵活性。
此外,这两款战机具备担当类似米格 - 25 和米格 - 31 那样截击机的潜力。它们能够凭借自身的隐身特性与高速优势,施展 “放风筝” 战术。具体而言,当发现敌方目标后,高速逼近,待进入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范围,即刻发动攻击,随后迅速撤离。倘若这两款战机装备了超然冲压发动机,具备 3 马赫的超音速飞行能力,那么在战场上,敌方空空导弹最快速度通常也仅在 5 - 6 马赫。只要不是遭遇战,凭借这种速度优势,战机在战场上几乎立于不败之地。发动攻击后,战机瞬间撤离,敌方甚至难以察觉其踪迹,更无法实施追击。即便未配备冲压发动机,仅依靠 1.2 马赫的巡航速度,这两款战机依然具备极为强悍的战斗力。
文中内容均是凭借公开信息作出的推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