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是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我国国土地理所做的一个简略的区域划分。国家将在受到外部进犯时最易成为攻击目标的沿边沿海一带工业,及重工业发达的北方地区划为一线地区,如北京、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及华北、东北地区;三线地区是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地区,包括云、贵、川、陕、甘、宁、青、新以及豫西、鄂西、湘西、粤西、桂西北、冀西北地区。将一线地区的重要国防工业转移到三线,建立后方基地保存有生力量,如同二战时苏联不停加强远东地区建设一样。
处于一线与三线之间的属二线年期间在“三线”地区所进行的一场以防备核战争破坏为指导思想的规模宏大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
一.汉中的“三线日,秘书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罗瑞卿向主席、中央常委汇报了全国“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意见,提出了《关于国防工业、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提出:“汉中地处战略纵深地带,地形要冲,地理条件优越,山川交错,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水资源充足,是国家重要国防工业、国防科研,国家高、精、尖重点骨干企业建设的良好基地。”“汉中,秦岭屏障于北,巴山横亘于南,汉江横贯于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位于祖国腹地,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必定能够发挥其重要的独特作用”。
从此,汉中的“三线年,在汉中先后建成了阳安铁路、周城公路,改建了西万公路,以及国防军工、科研、航空工业、核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化工工业、建材工业、电力工业等比较齐全完整的工业体系。到1970年,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到20亿,占陕西省基建总投资的50%,共安排项目62个。建成中、省84个项目,其中大中型项目62个(不含地方工业项目)。完成总投资53.1亿元。
阳安铁路建设。1969年10月始建,西起宝成铁路的阳平关车站,自西而东经宁强、勉县、汉中市、城固、洋县、西乡至安康,与襄渝铁路相联,全长358公里,总投资11亿元,跨越嘉陵江、汉江共计27条江河。1971年10月建成通车营运,1978年9月全线实现了电气化。
公路建设。周(至)城(固)公路(108国道部分路段)北起周至县城,越秦岭,经佛坪、洋县至城固县城南与汉(中)白(河)公路相接,全长257公里,汉中境内长160.4公里。1966年初周城公路被列入国防公路,1969年11月动工,1971年6月基本竣工。西(安)万(源)公路(210国道部分路段)。1966年改建,汉中境内由西乡县经镇巴县至四川省万源县,全长165公里。
电力工业。1968年2月,水电部筹建“略阳火电厂”,1972年2月建成投产。总投资1.1亿元,生产规模为20万千瓦,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保障了汉中“三线”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用电。
航空工业(012基地)。汉中航空工业基地,是国家航空工业部(原第三机械工业部)的第二套航空工业基地,又是国家唯一的生产大型运输机基地。1964年10月开始筹建,1965年10月,国防工办、航空工业部下文通知,汉中为“歼击机”生产基地。1969年11月,国防工办决定汉中为“大型运输机”(运-8)生产基地,并列为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至1979年,形成了大型运输机生产能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基地所属的22个厂和企业和事业单位,分布于汉中市、城固县、南郑县、勉县、洋县、西乡县、宁强县。1975年12月,基地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1975年12月29日,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独立生产的大型运输机在汉中诞生。1980年,运-8飞机投入批量生产。1985年,运-8运输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军事工业。总字791部队隶属于中国人民总参谋部。1964年8月始建,1965年10月“甲区”竣工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1971年10月地面工程的“甲、乙、丙区”全部竣工,洞体工程因故停建。中国人民第二炮兵部队建设工程,1969年8月始建,1974年11月竣工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
核工业。核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1969年5月始建,内迁5个项目,即405厂、813厂及所属的地质勘探214队、21建设公司、23安装公司。405厂(对外称胜利机械厂),1969年10月始建,总投资12亿元,修建有直通厂区的专用公路和专用铁路线厂(对外称向阳机械厂),1969年10月始建,总投资6亿元,修建有直通厂区的专用公路,在汉中褒河火车站修建有专用铁路货场。
国防科研。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对外称809部队),1968年5月始建,1972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主要是做“低温、超导”科研生产。基建总投资为3500万元,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国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对外称825部队),1968年1月始建,总投资1.1亿元,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由厂区至主干线万平方米的生活用房和施工电源,1977年离汉迁天津。
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对外称“653工地”),1966年5月筹建,1972年10月竣工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总投资2000万元。学校设有无线电系、雷达系、物理系(包括核反应堆)、力学系。1977年5月迁回母校北大。
机械工业。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对外单称65号信箱),在汉中筹建8个项目:汉江机床厂(1965年4月建)、汉川机床厂(1965年10月建)、汉江工具厂(1968年初兴建)、汉江铸锻件厂(1970年3月建)、海红轴承厂(1966年由哈尔滨迁来)、汉中配件厂(1966年5月由河南洛阳迁来)、汉江职工医院(1971年8月建)、陕西省机械工人技术学校(1972年10月由咸阳迁来)。
冶金工业。汉江钢铁厂,1969年8月建,总投资2.6亿元(不含铁路专用线和矿山部分的建设),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生产规模年产钢350万吨。矿石贮量2.5亿吨,品位32%。1975年移交省直管,规模相应缩小。略阳钢铁厂,1969的10月始建, 1972年10月竣工投产,总投资7500万元,年产铁15万吨,钢10万吨,钢材8万吨,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八一铜矿(陕西铜矿),1967年4月始建,1970年10月竣工投产,总投资2000万元,日产原矿石5000吨,年产粗铜矿粉2600吨,净铜矿粉2100吨,矿石品位为2.6%,总贮净铜5万吨。1978年移交省冶金厅直管。陕南石棉矿,1969年8月始建,1977年底移交省管。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是最早的、成效卓著的西部大开发。
三线建设为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具体到汉中地区也一样,“三线建设”对汉中的意义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促进了地方工业。在“三线”期间建成的工业公司还有:汉中地区铁钢厂、地区镇巴煤矿、地区磷肥厂、地区城固肉联厂、汉江制药厂、汉中血浆厂、新汉玛钢厂、城固烟厂、地区商校、汉中手表厂、汉中灯泡厂、汉中玻璃厂、汉中丝绸厂、汉中型砂厂、汉中水泥制品厂,汉中、城固、勉县、洋县、西乡均建起氮肥厂,全地区建有15个砖瓦厂、石灰厂等。
2.支援了农业。在“三线”建设期间厂矿共为地方造田1.5万亩。建成了石门水库、洋县湑水河水库、南郑县华山沟水库、城固县千山水库、勉县红卫水库等等,在“三线”建设期间全地区共建成中小型水库320座。
3.提供了一些教训。由于“三线”建设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超常规的工程,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由于“战备为纲”指导思想,片面强调了建设速度,一时建设规模搞得过大,要求过急,过于集中,战线拉得过长,超过了汉中当时的承担接受的能力。在一段时期,出现了粮食、副食、日用化工、商业服务网点、文化、教育设施、物资供应、交通运输等紧张局面。
(2)由于“三线”建设片面强调了“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使一些工业布点过于分散,少数工厂钻山太深,一些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军工和国防工业甚至躲进山岩溶洞,造成采光、防湿等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如202厂,建在距汉中30多公里的大山区,分布在3条大山深沟,又进了洞。一个厂在深山沟里就拉了10多公里战线,虽然也很艰难地出了几年产品,但战争威胁过后,这一些重要项目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制约,不得不再次迁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至今大片厂房闲置。
(3)由于单纯强调战备,“与帝国主义争时间,与霸权主义争时间”,整个“大三线”形成了争时间,抢进度,工程上马过急,没有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的局面。有的项目先定点,后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如532厂的部分车间就建在褒河水库的支流东干渠的滑坡地带。暴雨一来,厂房进水,桥断路淹,多花了3000多万元处理该地段滑坡,但问题依然存在,给工厂埋下了许多隐患。
(4)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思想认识跟不上快速的提升的形势。“三线”建设对汉中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由于当时汉中地区贯彻“以粮为纲”方针,抱着“惜地、爱农、不占良田好地”思想,拒绝了一批很重要的项目,给汉中的发展留下了遗憾。
(1)偌大的中国,国防是有层级的,就像人们说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一样,有前方、后方之分,有释放使用力量、保存积累力量、生成发展力量之分。国防需要做好这样的战略布局。
(2)国防力量可以化整为零地存在。如果把国防实力集中到一块,容易被外部力量造成毁灭性、全盘性打击,当我们化整为零,即使受到重创或摧毁,也只是局部的、分枝的,恢复时只需要恢复局部和分枝,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抗外力性能。
(3)国防的发展,可以带动和提升三线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促进了相对封闭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政策策略上是对西部发展的大倾斜。
(1)首先是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良性碰撞。国防工业集中了民族工业和民族科技最尖端的部分,虽然许多属于绝秘,但它毕竟会跟着时间的流移而或多或少地逐步应用于民用工业,从而激发民用工业的活力,产生重大变化。
(2)国家观念和地方观念的良性碰撞。国家智囊为国家发展奉献了最高智慧,它有深长的前瞻性、开阔的眼界视野、统筹的思维方法等,地方观念往往不能与其相提并论,所以,三线建设的宏大场景、宏观布局、合理设置,都给地方观念以启示和开悟。
(3)国家级人才对地方人才的良性影响。三线建设的重要部垒往往集中了较多国家级一流人才,他们不可能完全不与地方人才接触,这种接触是地方人才提升水平、受到感召的绝好机会。
(4)外来一般人员对本土民众的良性影响。来自东南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的工作人员及家属,他们携带着其家乡的原生文化、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生活小习惯、思维方法、民风民俗等,都和汉中本土生存文化产生了融合,给本土民众以影响。因为东南沿海曾有外族文化、大城市曾有本国相对进步的良性文化,在三线建设场地四周产生了洇渗效应和潜移默化,从而易风移俗,激活并扬弃了本土文化。
(1)虽然三线建设的高层知囊、科学技术人员大多来自于外地,但本地人也有特殊的比例地参与。从某种角度说,为本地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人员提供了绝好的“培训、学习、成长”的机会。(2)三线建设在本地大量用工和招工,解决了太多人的就业问题。这些人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文化、改变了观念、开阔了心胸,摒弃了自卑、狭隘和小器的痼疾。
(3)本土的许多人以民工身份参与了三线建设,虽然不是太长期、太稳定,但那种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很多三线职工,在漫长的三线建设过程中,在当地成家立业,从而与当地人结成了亲戚或者其他的密切关系,这一切都促使本地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必然发生较大的变化。
由于汉中是三线建设的重镇,这就使得更多的高层人士和外界民众了解汉中,关注汉中,更重要的是让国家决策管理层知道了汉中在国防和民族全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线文化”,是对与“三线建设”相关联的精神与物质形态的总称。“三线建设”是客观存在的,是汉中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并取得了灿烂辉煌的建设成就。现在汉中文化人和新老三线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大力发掘和凝炼三线文化,比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忠于祖国,心系国防,不畏,不怕艰险,敢于挑战,勇攀高峰”等等关鍵词应该都是“三线文化”精神实质的应有之义。
汉中三线建设改变和影响了千百万参与者的精神和命运,既是汉中历史的公共记忆,更是汉中一代和几代人的私人记忆。汉中三线文化的挖掘可以是文史角度的,可以是学术研究角度的,当然也可以是文学的;可以是零散的,片断的,琐碎的,也可以是课题立项研究式的系统的、整体的和全局的;可以是参与者或知情人的自述、自传体的,也可以是采访、记录转述体的。当然也可以是关于当年的书信、日记、文件、实物等等的搜集和积累。
目前,汉中三线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实物的搜集、收储,文本的形成,呈现方式的确定,专门机构的研究都任重而道远。岁月一层一层铺陈,时光一点一点老去,一切都会化为烟云和浮尘,作为汉中人,我们该有这样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在此强烈吁请相关机构和组织格外的重视并积极行动起来。
我们赤土岭文协从成立伊始,就瞄准了“三线文化”这一富矿区,已经和继续会集中优势力量,致力于汉中三线文化的挖掘、研究、整理和呈现事业,还原三线建设历史,再现三线人的精神风貌和心路历程,为汉中的“三市”建设提供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撑。